【道德教育】秦光兰 江璐兮丨立德树人背景下幼儿德育的意义及实施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秦光兰 副编审
作者简介
秦光兰(1972-),女,四川宜宾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编审,主要从事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幼儿教师教育研究;
江璐兮(2001-),女,北京人,芝加哥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学、哲学研究。
引用本文
秦光兰,江璐兮.立德树人背景下幼儿德育的意义及实施[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5(5):130-135.
摘要
立德树人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样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幼儿期的德育,是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培根,也是个人一生发展的奠基;幼儿道德认知和情感发展的规律,以及国家的幼教政策法规,为幼儿德育提供了支持和依据。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幼儿德育实施,应该以各类型全领域一体化的整体生命培育为本位,以教育者的身教为依托,以家园配合为路径。
关键词
立德树人;幼儿德育;实施路径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没有价值引导的教育不是教育,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是没有价值引导的”[1]。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也是我们党关注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将立德树人确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在此方针指导下,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探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措施,研究“全程育人”“全课育人”“全域育人”的内容和方法等。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样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幼儿需要德育吗
(一)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培根
幼儿期是人一生全面发展的起点,也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幼年期的德育,是给人的一生筑根基、打底色的教育,是培根筹魂的奠基工程。2016年3月1日起施行的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将德育列为幼儿园教育之首,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2]教育部2022年2月发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则将幼儿的“品德启蒙”作为评估幼儿园办园方向的3项关键指标之一,“旨在促进幼儿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将对幼儿的“品德启蒙”作为评估幼儿园办园方向的关键指标,是国家在幼儿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二)个人层面一生发展的奠基
德育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某一社会所需要的政治、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其最终目标是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和社会性的发展,其实质就是“做人”的教育,这也是当前我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目标。“做人”的教育,对幼儿来说,更具有特别的意义。儿童降生到这个世界时,仅是一个生物个体。婴儿时期的心理活动是片断的、无系统的,仅有自我意识和社会性的萌芽,个性的初步形成是在幼儿期开始的。与其他教育阶段相比,学习“做人”在幼儿阶段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性。幼儿不仅要学习做一个能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人”,还要学做一个符合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人,因此需要进行初步的价值引导和德性启蒙。儿童的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社会化规范人的社会行为,培养人对身份、地位的认同,影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有时会体验到个人意愿和社会要求的尖锐冲突,幼儿从中学会按照社会群体认可的规范言行,并将自己逐步融入到更大的社会群体中。由此,幼儿的社会性得到发展。
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认为,“德性是人的道德本性,是人生而具有的向善的本性”[4],并以人性作为伦理基础,认为道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所在。在西方的伦理观中,“人的德性是一种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优秀成果的品质”[5](P32-33),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一种获得性品质。有当代学者将德性解读为,“德性就是让一个人高尚并使其实践活动完善的品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相和谐的内在动力”[4]。即“德性以品质为核心,以人为本位,以实现人生的幸福为目的,以和谐为最高范畴”[6]。
(三)我国幼儿德育研究现状
我们利用知网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发现2000年至2022年期间,以“幼儿德育”为篇名的研究论文仅有26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10篇;再以“幼儿道德教育”为篇名检索,检得期刊论文27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7篇,最新的发表时间为2014年;再以“幼儿”和“道德教育”为主题进行检索,检得期刊论文12篇,无核心期刊。三者合计,有关幼儿德育的研究论文一共检出65篇,核心期刊17篇;同一时期以“德育”为篇名的研究论文则有9 188篇,以“道德教育”为篇名的研究论文1 755篇,两者合计1 0943篇。计算比例,有关幼儿德育的研究论文仅占总数的0.06%。同时再以“立德树人幼儿德育”作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共查到期刊论文22篇,其中核心期刊1篇,会议论文17篇。这些论文主要是介绍实践领域的教育经验或实施方法。以上数据说明,在21世纪以来的20多年里,我国幼儿教育阶段对幼儿德育问题的关注不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较为有限,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二、幼儿德育的依据是什么
(一)幼儿身心发展、道德情感发展规律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年期是人的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是幼儿品德形成的奠基阶段”[7]。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但是,从他律走向自律,并非自然而然、一蹴而就的,必须对其持续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
皮亚杰研究了4-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认为5-8岁的儿童处于道德他律时期,通常只从行为的结果进行道德判断,较少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尊重权威,相信规则,认为违反了规则就应该受到惩罚。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水平按一定的规律和顺序向前发展,分三级水平六个阶段,从低到高,逐步上升。0-9岁的儿童处于前习俗水平,其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利益,以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好坏是非。前习俗水平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行为的后果作为判断标准,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逃避惩罚;第二阶段有了朴素的利己主义倾向,开始意识到他人的利益和需要。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道德发展必须以认知发展作为前提和基础,只有当人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自己进行正确的道德分析和判断,从而做出合乎道德规范的选择和实践。在认知发展成熟以前,人的道德行为只能依据外在的规则和权威,而非理性的主体自觉,难以采取合乎理性原则和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8]。近年来,脑及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认知能力和情绪情感都是影响儿童道德判断的重要因素。基于脑机制研究提出的双加工模型认为,道德判断主要涉及两个过程:一个是深思熟虑的认知推理过程,与抽象道德原则的习得和遵循有关;另一个是相对内隐的情绪动机过程,与社会适应相联系。在不同的刺激情境中,认知过程和情绪过程都起着重要作用,只是两种过程的参与程度不同[9]。
心理学家霍夫曼指出,“移情和判断均属道德的核心要素,其中移情先于判断而发生,并在复杂的道德选择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10](P245-247)。海特也认为,人的道德选择并非完全基于道德认知,“绝大多数道德选择都是情感直觉的产物,所谓的认识判断和道德推理不过是事后的合理化解释,并非道德选择的深层而直接的来源”[11]。
这些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虽然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理性基础,但情绪情感也是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两者是不可分隔的综合体。道德情感是指个体在道德情境中,对自我的理解或评价所引发的情感。如伤害别人后感到内疚,对人撒谎后感到羞愧,帮助别人后感到高兴,对别人的破坏行为感动厌恶,等等。对幼儿的教育除了要促进幼儿的身体和认知发展外,也需要关注幼儿的德性成长,对幼儿进行必要的道德启蒙,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国家幼教政策法规
对于幼儿期的德育,我国的幼教管理文件一直将之作为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述的顺序有所差别。1951年正式通过的《幼儿园暂行规程》中,将幼儿教育的总目标确定为“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四个方面的发展”。1996年正式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①。2016年3月1日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则将幼儿园的任务确定为:“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2]与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相比,将德育提到了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首位,并在道德情感、品德行为习惯以及个性发展方面列举了主要目标。如: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友爱、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教育部2022年2月发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则对幼儿的道德启蒙作了更详细的规定,明确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保育教育全过程”“注重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集体生活氛围,建立积极和谐的同伴关系”“帮助幼儿学会生活,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培育幼儿爱父母长辈、爱老师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党爱国的情感”[3]。
三、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幼儿德育如何实施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在各级各类的教育中落实,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在积极研究和探索,幼儿教育阶段也不例外。幼儿德育研究的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例如,官冬香探讨了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12];高伟提出从德育时间、地点、方式、对象等方面改革幼儿园德育模式,以提高成效[13];常明等通过行动研究找出了探索式德育家园合作在家庭、幼儿园以及家园合作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14]。但这些论文主要是针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实施方法介绍或策略建议,未能对新时期“立德树人”与“幼儿德育实施”互动的内在机制进行全面地分析和研究。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前,德育只是作为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领域而存在。德育在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从体、智、德、美四育之一,到德育为先,突出了对体、智、美等方面发展的统领作用。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我党对教育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其最终目的为树人,培养具有完整人格和良好品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个总方针的指导下,幼儿德育也不仅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个领域,更是幼儿园所有工作的统率。即全课育人、全员育人、全域育人,简称“三全”育人。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将对幼儿的品德启蒙作为评估幼儿园办园方向的关键指标,就是对幼儿全面实施德育,通过幼儿期的“立德”实现为“树人”奠基的目标,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根据立德树人方针指导下“三全”育人的要求,幼儿德育实施需要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一)以各类型全领域一体化的整体生命培育为本位
德育是教人“做人”的整体生命培育活动。幼儿园的所有活动,包括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等,都要承担德育的使命,都要发挥德育的作用和功能,共同实现育人的价值;幼儿园的所有教师和工作人员,都有德育之责。从儿童生活的更大范围来看,不仅是教师,家庭、社会也是德育的重要力量,都需要通力合作,协同育人。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为了教和学的方便,一般会将教育内容大致划分为不同的科目或领域分别实施,但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来说,仍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教育的整体系统中,德育必然要同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整体的生命成长,达到育人的目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即把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而这个整体的灵魂和核心就是德育。
相比于中小学教育而言,幼儿园具有整体实施德育的天然优势: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既包括各领域知识的学习活动,也包括餐饮、睡眠等生活内容和游戏活动;幼儿园的教育课程是综合的,即使是分领域的教学活动,也具有小范围的综合性,而不同于中小学的分学科教学;幼儿园的教师是包班制,既要负责本班多个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也要负责照料孩子们的生活起居,组织游戏、运动等。
幼儿园五大教育领域之一的社会领域,是一个以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为主要任务的综合教育领域,也是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专门德育的主要领域,可以就行为规范、自我意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方面的内容,设计专门的教育课程,发展幼儿的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和行为技能。比如通过听故事、角色扮演、情境游戏等,让幼儿体验他人的观点和情感,有效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渐将外部规范和社会要求、社会道德模式转化为主体意识和个人价值观。
在幼儿园教育实际中,如果教师对幼儿德育的必要性、可能性认识模糊,会对在各类型、全领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道德教育有所忽视。由于对幼儿德育内容和实施方法把握不好,导致在社会教育领域,教师更愿意教授有关社会环境、社会文化、节日庆典等方面的知识或其他一些事实丰富、较容易把握的内容,有意无意地回避或弱化专门的德育活动,特别是有关社会规范、情绪情感、个性品质以及集体主义、责任感等方面的专门教育。有研究者对北京、河北、辽宁、四川、甘肃、江苏六省市964名幼儿教师的问卷调查表明:有65.5%的教师认为,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中,道德教育最难把握;有39.2%的教师认为,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很难,比较起来宁可多进行一些道德认识教育;有25.3%的教师承认,平时备课,考虑最多的还是智育和体育,考虑较少的是德育[15]。
(二)以教育者的身教为依托
教育者的“身教”“为人师表”,是中国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老师的示范和熏染作用至关重要。在一切的教育工作中,老师以身作则总归是主要的原则,而且是最易见效的方法。”[16](P191)德育是渗透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同理,学校的所有学科和活动,也都负有对学生的德育使命。无论教师担任哪个科目的教育,即使不承担教学工作,一个在言行中处处洋溢着真善美的教师,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品格熏陶;教师对学生的慈爱、对同事和周围人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是对学生渗透爱的教育的最好方法;教师对公共规则、对学校规章制度的严格遵守,是对学生最好的行为示范。如果教师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只停留在书本和课堂讲授内容,缺少了教育者的“身教”依托,儿童缺乏观察学习的范本,不利于他们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念;教师言行不一致,传授的东西与自身的行为表现不符,不仅会影响儿童对德育内容的认识,对儿童的诚信教育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相比于其他学段的教师,幼儿园教师的角色更具有特殊性。因为幼儿园承担的是保育和教育的双重任务,既要负责幼儿的餐食、睡眠、运动等生活照料和身体发展的内容,也要以游戏化的方式,指导幼儿认识周围的自然和社会,促进他们的语言和思维发展,为后续的学校学习作好准备。幼儿园是幼儿离开家庭后独自进入的第一个重要社会场所,因为身体和心理发展都极不成熟,他们的生活能力不足,安全感缺乏,因此,幼儿园教师不仅是教师,还是家长和玩伴。教师就是幼儿在园的最大情感支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在和幼儿的交往互动中,始终保持稳定的情绪,良好的精神风貌,持续进行具体的、形象的道德行为示范,胜过万千言语的说教。有调查研究表明,影响幼儿道德行为最大的教育因素是师生关系,处于有极其显著影响的诸因素首位。教师的言行常常被幼儿不加辨别地一概接受,其影响力超过家长和其他成人。如:“老师说的”“老师叫我这样做的”“听老师的话才是好孩子”[15]。因此,教师的道德榜样和行为示范,是幼儿观察道德模式并进行模仿学习的重要依据。同时,教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对孩子的关爱,营造的平和、公正、温暖、秩序等良好的班级环境,互助、友爱的同伴关系,也是对幼儿进行德育的强大隐性教育力量。
(三)以家园配合为路径
幼儿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并非仅仅发生在幼儿园这个场域,家庭中与幼儿长期共同生活的成人,对幼儿德性成长的影响更大,具有培根固本、帮助幼儿奠定品德底色的作用。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场所,一些初步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基本的行为规范,做人做事的规矩和礼仪,都是由父母或其他家人,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儿童的。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以良好的言行为儿童提供最初的观察学习范本,也是每个家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幼儿园的德育要取得实效,也需要家庭的配合,幼儿园教给孩子的所有道德认识和行为规范,都需要在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落实和检验。因此,幼儿园和家庭都要充分认识德育的意义,克服“重智轻德”的思想,家园密切合作、协调一致,才能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幼儿园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也要担负起德育引路人的责任。教师需要在家长会上强调幼儿德育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家园联系手册、幼儿园内的教育计划和内容公告栏、网络空间、微信群等,向家长分享幼儿园各阶段的德育内容重点;针对个别幼儿的品德表现,随时和家长私下交流,指导家长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使家长不仅愿意做一个贤明的父母,在言行上作好道德示范,还能学习品德教育的方法和艺术,提高“教子做人”的水平。利用幼儿对家长的信任和情感依恋,请家长细致耐心地对幼儿的品德表现进行回应,强化和巩固幼儿园的德育成果。有调查表明,教师对家长工作的重视程度,与教师学历的高低无关,而与教师工龄的长短密切相关。工作时间越长,工作经验越丰富的教师,对家长工作越重视。他们是从长期的实践中深刻地体验到家庭教育和家长工作对幼儿品德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的[15]。
注释
参考文献
THE END
往期推荐
【招生与考试】李木洲 傅冠华丨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招生制度的个性、共性与经验——基于6所不同国家世界一流大学的考察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国现代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回溯与前瞻——以投入主体为核心
【教育史专栏】王慧 刘睿丨新中国乡村教师政策的变革、实践困境及优化策略
【教育史专栏】施克灿 程春玉丨清代教师惩戒权的文化内涵与制度特征
投稿须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设有“教育史专栏”“高等教育”“比较教育”“教师与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等栏目。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AMI 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教育史专栏”是教育部名栏。为方便作者投稿,投稿须知如下:
一、篇名
篇名应简明、确切,能概括文章的要旨,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二、作者署名与工作单位
作者姓名置于篇名下方。译文的署名,应著者在前,译者在后,著者前用方括号标明国籍。
作者应标明其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加圆括号置于作者署名下方。
一位作者只标一个工作单位(二级单位原则上只标一个);若该作者有多个工作单位,其他的单位在作者简介中予以说明。
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用逗号隔开,署名作者原则上不超过两个。
三、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与作者简介
需标明收稿日期,置于文章首页地脚。
来稿若属省部级及以上基金资助项目,须在文稿首页地脚处注明何种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批号。
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已获得博(硕)士学位者,标明博(硕)士学位,正在攻读博(硕)士学位者,标明博(硕)士研究生。
四、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是论文主要观点的摘写,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须用高度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全文的主要信息,忌用“本文介绍了”“作者认为” 等用语。摘要一般300-400字。关键词是能够体现论文主要内容的标识性词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以便于检索,忌用一般性的词语。关键词一般为3-5个,之间用分号隔开。
五、正文
正文中的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级。一般写法为一、(一)、1、(1)、1),不宜用圈码(如①、②等)。引语与结语不加序号。
来稿不少于12 000字,选题必须具有前沿性,采用文献具有原始性及翔实性,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论证过程合理、结论具有创新性。学术规范,文稿完整,应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引言”部分必须有相关学术史的评述。凡在文章的任何部分,没有出现任何相关的学术史的内容,一概不予刊发。
用字须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除某些古籍整理和古汉语方面的文章外,避免使用旧体字、异体字和繁体字。
六、注释
注释置于正文之后,主要用于对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难以按参考文献格式规范的典籍,亦可归入注释部分。
七、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不少于15个,须采用原始资料,杜绝使用二手资料。著录须遵循国家有关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要齐全,其排列顺序以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准,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示。中国古代或外国文献的著者须标明其朝代或国籍,置于方括号内。凡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须使用人民出版社最新权威版本。
使用数据库、计算机程序及电子公告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其标识参照《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相关规定执行,标注发布时间及引用时间。
八、本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热点焦点问题提倡做专题研究,对有重大学术理论创新的文稿,优稿优酬。
九、本刊实行三审制,取稿标准重在学术建树。
十、作者应遵守学术规范,查重率不高于10%,凡发现载文有学术不端行为者,5年内本刊不受理该作者任何稿件。
十一、来稿需提供详细通信地址和电话号码等信息。作者须确认稿件系首次刊发,承诺该稿在刊发前不再送交其他刊物发表,并寄交电子文稿(word格式)。
十二、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有权对来稿行文进行必要的修改、删节,如经作者同意也可对内容作必要的修改,这种修改以不歪曲原作主要观点为准则。如作者不允许对内容作任何修改,请务必在来稿中说明。所刊文章观点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意见。
十三、来稿刊发后如被国家级或国内外知名文摘刊物转载、摘录、复印,或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请作者告知本刊责任编辑。
十四、来稿恕不退还,请作者自留底稿。稿件寄出2个月后未收到采用通知的,可另行处理。
版权声明
本微信公众号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官方微信,如无特殊说明,本微信内容均来自《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版权所有,欢迎转载。
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刊声明●
一、《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不收取审稿费、版面费等任何费用,也从未委托过任何人或组织代为收费组稿。如有个人或组织假借我刊名义收费,均属诈骗行为,须承担法律责任。希望广大作者和读者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
二、《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投稿邮箱:
教育史 高等教育:gaoxiaoli67@163.com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fenglin@hebtu.edu.cn
教师与教师教育:fenglin@hebtu.edu.cn
国际与比较教育:jianghuili0512@163.com
课程与教学 学前教育:huosujun08@163.com
教育理论及其他:jiaoyub@hebtu.edu.cn
三、电话咨询:
教育科学版:0311-80786366
编辑部办公室:0311-80786360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辑:王艺然
审核:谷更有、孙秀昌、高小立、姜惠莉、霍素君、冯琳、孙武、孙斌、李阳、寇文亮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网站
网站|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